“清华大学领导找我谈话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当了解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建立背景和建立初衷后,我决定服从组织安排出任院长,而且一定要把这份责任承担好。”作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首任院长,周海梦回忆起20年前作出这个决定时的画面,仿佛犹在眼前。
周海梦肩负重任从清华来到嘉兴,为研究院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他带领团队努力发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为推进产学研合作,助力地方产业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上任:承担好这份责任
事情要从2003年3月说起。此时的北京乍暖还寒,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全国两会的紧凑行程中,增加了一件事:重返母校清华大学。就是这次到访洽谈,双方初步达成建立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合作意向。
当年7月,周海梦正在国家会计学院参加学校的暑期干部会,晚上在院内散步时被两位校领导叫住:“学校拟在浙江建立一个‘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打算让你去担任院长。”彼时的周海梦刚卸任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上任清华大学理学院常务副院长,从事着擅长的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听到领导这么说,我的脑子‘轰’的一声,心想他们是不是弄错了,我能行吗?”
回校后,周海梦找到相关同志了解情况,得知建立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重要性,研究院的选址考察已在同步进行。“有几个地区在竞争,杭州、湖州、嘉兴……这些事情我都是听说的。”最终,经过慎重考虑,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户嘉兴市南湖区。
与基础研究不同,研究院设立的初衷是省校合作,配置优质资源,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所以研究院的定位,与高校、传统意义上的研究院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个研究院的成果和成绩判定,也不能以传统研究院所来判定。”周海梦说。
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之前,已经有一个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可供学习借鉴。“深圳研究院院长冯冠平是我的同学,我知道他们建院初期也非常艰苦,所以我在来到嘉兴之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2004年2月9日,周海梦团队9人入住嘉兴宾馆,开始研究院的创建工作。
建院: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地
万事开头难。成立之初的研究院别说科技创新平台,就连固定的办公场所、实验设备也没有。
“我们既然叫作‘创新载体’,那到底‘新’在哪儿呢?首先就是自收自支的企业化运作模式,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吃‘皇粮’,要靠研究院发展好,个人才能有好的发展。”周海梦解释。
这种“破釜沉舟”的坚毅,成为推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走过初创艰难困局的强劲能量。
面对初创阶段的彷徨,周海梦多次在团队里强调不能忘记研究院“院地合作”的初心,聚焦和配置省校优质资源,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也就是依托清华、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发展”。
初创时期也是人才奇缺的时候,周海梦和团队研究决定,应该采取边筹备边运作的方式,哪个领域的条件先成熟就先建立哪个研究所。
2004年7月,集成光学方面率先具备了优秀的科研人员实验室场地,还获得了江浙沪二省一市的科技攻关项目。于是,利用浙江及长三角地区的光电产业集群优势和清华大学科研优势资源,整合产、学、研、资等各种资源力量,成立了集成光学研究所。它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成立的首个研究所,也就是现在的先进制造研究所。
只有研究所的平台,显然是不够的。“我认为,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浙江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引进高科技领军人才。”周海梦表示。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开始从海外、国内招纳到一批人才,大部分都有清华大学的背景。到2005年,研究院创立一年以后,已汇聚了至少15位海内外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我希望他们来到嘉兴之后能稳定下来,所以向当地争取更多支持,让他们在这里买房安家。”周海梦如今依然对这批人的名字如数家珍,“有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是现在研究院的重要学术骨干,包括刘锐、蔡强等人。”
随着研究院总部5.5万平方米创新大厦的建成,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也被吸引过来,生物技术与医药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所相继成立。研究院还与杭州、温州、嘉兴等地的相关企业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研究院投入运转,很好地将清华的科技研发与嘉兴地方实际需求相结合,全力开展科技攻关,对嘉兴乃至长三角地区诸多既具市场前景又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项目的研发提供重要帮助。
坚守:秉持省校合作初心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作为新型创新载体,其中一个重要魅力就是在于科技成果转化。
与清华大学的基础研究不同,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承担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角色。“基础研究是国家的重中之重,至关重要,是创新的源头。但是成果出来之后,它还需要转化成生产力。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源头创新,同时也不能缺少转化生产。”身处研究院院长的角色上,周海梦让自己的思路因时因地而变。
在初创期,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就完成了一个标志性的成果转化,将清华大学化工系朱德权教授的丁基橡胶项目介绍并落户嘉兴港区。
“丁基橡胶是我们国家的战略物资,国家全年需求是23万吨,当时国内只能生产3万吨,大多数还要靠进口。”周海梦清楚地记得,朱德权教授自主创新研发了反应器,“把这个项目介绍到嘉兴,对嘉兴乃至浙江的经济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在运作得很好。”
此后,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不远处落户,成就南湖区亚欧路上“科研双子星”的美谈。
2009年8月,周海梦卸任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长职务,继续担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在此期间,他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馆里他带队的实验室还在继续运作,争取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工作、培养研究生一直没有停止。几十年辛勤耕耘,周海梦先后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和进修教师等百余人,为他们的教学科研发展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培养他们成为下一代科研工作的坚实力量。
占地300亩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总部,建筑面积达33万平方米的高楼耸立,已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多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漫步其中,周海梦感慨良多,“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授予我‘特殊贡献奖’,我想我应该老有所为,会始终惦记着研究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