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资讯
  2. 媒体报道
  3. 一位清华副教授的“机器人之旅”
一位清华副教授的“机器人之旅”

11月14日,星期一,上午8点半,禾城飘着零星的小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杨向东带领着他的团队,已经出现在了秀洲区王江泾镇上的嘉兴市舒福德电动床有限公司的车间内。轰鸣的机器声中,杨向东大声地与设备部的工作人员们探讨着什么,显然,他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

一个是清华大学的博士、副教授,一个是坐落在小镇上的制造企业,这两者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这要从舒福德公司的这个车间说起。

这个车间看起来与任何制作工厂的车间无异,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一定会大吃一惊,因为车间里整齐排列着的是80多台正在“劳作”的“机器人”:抬头、弯腰、低头、定点、焊接……

这是舒福德公司斥巨资打造的“机器人车间”,80多台进口焊接机器人才是这里的“绝对主角”,而杨向东正是舒福德公司请来的“机器人医生”。

改革·故事

改革·印记

“机器换人”是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最“时髦”的词汇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床生产商,嘉兴舒福德电动床有限公司从2005年开始规模生产民用电动床产品,当时依靠的是纯手工工艺制造。2009年,随着销量增加,人工焊接再也满足不了生产需求,正值“机器换人”嘉兴模式迅速崛起,舒福德公司搭上了这列“快车”。

但是,从2009年到2015年,舒福德公司的“机器换人”发展之路却走得并不顺畅。

“传统行业主要依靠工人的经验,但是机器人依靠的是记忆,而且这个记忆是可复制的。所以,我们觉得只有机器人焊接才能实现品质化、标准化、规模化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舒福德研发总监单华锋告诉记者,企业看到了机器人的绝对优势,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些“步履维艰”。

“一方面,能够熟练操作机器人的技术人才一直找不到,公司对机器人的使用主要依靠机器人销售方对舒福德的工人进行最基本的培训;另一方面,大批引进焊接机器人后,舒福德发现生产的产品一致性很差,经检测发现是机器人‘调模’之后的一致性很难保证。”单华锋说。

面对着眼前看似潜力无限但实难驾驭的“高科技”,舒福德既不想放弃又有些无奈。

步履维艰的“机器换人”之路

近年来,嘉兴市大胆改革创新,把“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作为重中之重,发挥清华研究院等大院名校的“名片”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深化省校院地合作,加速集聚各类优质创新资源,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体系。

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多年来,我市已先后引进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等50多家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机构,并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交流合作,2000多家企业与国外3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嘉兴)纳米科技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创新载体246家。

为了深化这项工作,市科技局还积极探索创建省级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推进嘉兴市科技“四城联建”,全面推进创建浙江省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深化科技计划结构调整,有效实施简政放权放管等。

改革·总评

与此同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杨向东心里,有一个想法在持续发酵。

杨向东,1984年考入清华大学,1995年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曾在香港企业工作3年,2003年重返清华大学。“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不仅仅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改变企业的观念。我从事了30年与机器人相关的研究和工作,希望将机器人真正地应用到中国企业中去。”杨向东不想只在学校里“守株待兔”,他要把机器人技术送到最需要变革的企业。

带着这种信念,2016年5月,由杨向东领衔的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正式入驻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嘉兴真是一个充满惊奇与惊喜的地方。”杨向东说,初到嘉兴的时候,对于自己究竟能做什么,他并没有把握。好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拥有强大的资源群,很快就为他与企业搭起了沟通桥梁——杨向东与嘉兴舒福德电动床有限公司“火速对接”。

“舒福德公司的困惑是千千万万企业共同的困惑:机器人的使用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杨向东说,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不是机器人做不好,而是使用效率太低,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企业更好地使用机器人,把机器人的潜能发挥出来。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杨向东将之形象地比喻成“为机器人穿上智能可穿戴设备”。

在实际接触过程中,杨向东及其团队不断延伸着与企业的合作范围。为了从智能制造的“过程”向智能制造的“结果”延伸,杨向东与舒福德进一步达成了合作目标:研究“智能家居产品”。在2016嘉兴创新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嘉兴市舒福德电动床有限公司和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舒福德展出的新款智能床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两款智能床对人体健康和睡眠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与物联网、‘互联网+’终端无缝对接,堪称私人健康管家。”单华锋告诉记者,产品研发能力与生产能力推进着舒福德产品的转型升级,“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合作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除了舒福德,越来越多的嘉兴及周边企业开始“找上”杨向东,在机器人技术和智能化产品这条路上,杨向东正越走越远。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送来”专家

杨向东副教授在舒福德电动床有限公司进行机器人维护。

嘉兴曾被《科技日报》誉为全国引进大院名校的一面“旗帜”,尤其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载体,以其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突出成绩,分别受到习近平、刘延东、赵洪祝、万钢等领导同志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201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他在批示中指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10年来的探索实践说明,省校合作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有效模式。希望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不断巩固省校合作成果,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把长三角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同年5月13日,省委书记夏宝龙也作出重要批示:“总书记批示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鼓舞,要求认真学习,并研究提出贯彻意见。”为贯彻习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浙江特出台(浙委办发〔2014〕58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对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若干政策扶持意见。嘉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领导多次召集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研究探讨,并出台了市级层面的扶持政策。

  改革·手记

  杨向东

原本“养在深闺”的清华大学博士、副教授出现在嘉兴一家制造企业的车间内;原本在大学课堂上讲解的知识被应用在了“焊接床架”这种最基本的生产制造业上,这就是嘉兴“引进大院名校”的魔力所在。

而为此牵线搭桥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有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这样的平台,会有越来越多像杨向东这种“身怀绝技”的高校老师、教授落户嘉兴,带来企业最需要的技术,成为传统产业变革的强大助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科技创新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市以浙江省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创建工作为契机,牢牢抓住“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三大重点,把“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不菲的成效。引进“大院名校”就是引进嘉兴企业最需要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引进嘉兴发展的新动力。

来源:南湖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