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资讯
  2. 媒体报道
  3. 生态绿色筑底长三角一体化
生态绿色筑底长三角一体化

以生态绿色为底色,长三角地区成为了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第一个吃螃蟹”的先行者。

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而在大约一周前,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指出,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要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这条新路径该如何走?寸土寸金的长三角地区如何兼顾生态绿色?未来示范区将会面临哪些难题和挑战?《中国科学报》采访相关专家予以解读。

优势:“家底”良好

《总体方案》指出,一体化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同时,选择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吴江区黎里镇,嘉善县西塘镇、姚庄镇作为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面积约660平方公里。

“这里有着一体化的‘基因’,是一块得天独厚的一体化试验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在分析选择长三角地区作为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原因时指出,历史上,上海是被“捧起来”的现代化大都市,它的发展依靠周边区域生产、贸易、生活等经济社会需求带动,同时上海又反哺了江浙皖地区,带动更多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它们之间有着天然密切的亲缘和地缘联系,可以说是唇齿相依。”

示范区处在两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交界地带。在陈雯看来,由于行政区划的壁垒存在,在这里探索一体化,就是要试验跨省市县的地区之间合作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及要素流动和配置的路径方式。

《总体方案》强调一体化示范区要生态筑底、绿色发展,先行启动区蓝绿空间占比不低于75%,规划建设用地不超过现有总规模。为何要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强调“生态绿色”?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纲要》中专门提到的创新载体,将为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重要作用,该院副院长杨向东告诉《中国科学报》,相对来说,一体化示范区的生态环境本底较好,“不可否认,经济发展必定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为保障区域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探索的是在一体化区域中,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而在生态环境基础好的地区率先试验,对其他地区的带动示范意义比较大”。

在杨向东看来,生态绿色是约束条件,倒逼一体化示范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用好一体化平台,实现更高效地利用资源。

尽管基础良好,但该地区原本的生态脆弱性不容忽视。陈雯告诉《中国科学报》,一体化示范区的特殊自然条件和环境,恰恰决定了其生态绿色的主体功能定位,不适合走大规模开发、发展大工业的道路。一方面,该地区水环境容量较小,极易导致水污染;另一方面,水网密布、地势低洼,在暴雨季节易发洪涝灾害。也正因如此,生态绿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试一试,能不能将生态资源转化成经济价值,能不能不发展大工业老百姓也能致富。如果试验成功了,将对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有很好的示范和带动意义。”陈雯说。

重点:打破行政壁垒

《总体方案》指出,率先探索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管用的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为长三角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在专家看来,一体化,即建立一种新的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需要克服的最大难题之一。

“一体化的核心问题是打破行政边界,整合跨行政边界的区域优势资源。”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郧文聚告诉《中国科学报》,而它的难点在于资源一体化配置、过程一体化管控。“长三角地区所承担的使命非同一般,要探索打造经济发展与生态良好的‘双料冠军’,同时能让人民有幸福感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杨向东认为,资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40多年来,单个省、市、县的发展已形成了较好的制度和模式,但同时其发展不均衡、局限性也逐渐凸显,而这背后正是要素流动不畅、不平衡所致。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回顾过去世界与国内区域一体化的探索实践,有诸多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和思考。

世界上著名的城市群,比如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都是高度一体化、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可以吸收很多发展经验,但也要看到,许多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之初都忽略了生态保护,使得发展过程中生态恶化、环境遭到破坏,而我国在首个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之初就强调生态绿色,这是高瞻远瞩的,体现了中国智慧。”杨向东说。

陈雯研究区域一体化20多年。她表示,过去存在认识偏差,有人认为“一体化”就是复制,某个“中心城市”做什么,其它城市跟着做什么。事实上,一体化更多体现的是分工关系,各扬所长,形成合力。同时,区域一体化管理机构也不能落在一个行政单元上,需要设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来协调各方利益。

此外,一体化的内容也更加深化。陈雯说,从只强调经济一体化到更强调社会、文化等全方面的一体化,强调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让更多区域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让不同的资源流向不同优势的地方。

目标:共商共管共赢

从设立上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到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以生态绿色为底色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长三角地区在一体化探索中从未止步。

未来可期,专家们也为其献计献策。

杨向东指出,《总体方案》提出不久,目前正是发现问题,并逐步突破解决的关键时刻。“在长三角地区,要强调综合管理规划,仅靠一个部门‘单兵作战’很难解决问题,应是多部门协调、多管齐下共同探索最优解决方案,研究跨行政边界的要素流动高效率方法。”

陈雯表示,关键在于协调的方式,“打破行政壁垒更多要依靠合作共赢来推动,甚至各自需要稍稍‘吃点亏’,寻求‘最大公约数’,做到共商共享共赢”。

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公共信用等方面的问题,郧文聚认为,首先要编制一个“从群众中来,符合人民福祉”的规划。更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机制保障规划实施,“总体框架是‘一张蓝图’,但在过程中要充分授权,执行时要有灵活性,注意改革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总体方案》特别提到了660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十字走廊引领”“人文创新融合”的功能布局,即打造绿色人文和创新功能两条走廊,形成更富魅力、彰显特色的江南水乡文化景观风貌。

粉墙黛瓦、平和怡人、文化浓厚是这里最大的特点,这为生态绿色更好地嵌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陈雯建议把绿色创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走产业绿色化路径,促进现有高能耗企业绿色化转型,发展新兴的绿色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另一方面,倡导生态产业化和生态经济化,针对长三角地区对健康产品的消费需求,将生态资源转化成经济价值。

“打造一体化发展新典范,长三角地区一定能成功。”郧文聚多次调研后对其发展充满信心。他强调,“从‘一方水土’出发,重塑美丽生命共同体;以开放创新驱动,打造幸福命运共同体,这里是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