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资讯
  2. 媒体报道
  3. 我们身边的博士(后)们
我们身边的博士(后)们

蔡强:

用一辈子的时间做成一件事情

人物档案:蔡强

浙江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博士后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我们的目标是建一个国内很有影响力、在国际上有一定地位的实验室,希望等我50多岁的时候,能看到这个目标的实现。”谈起实验室,今年35岁的蔡强眼中充满了自信。

2005年3月,蔡强从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在老师的建议下,蔡强来到了刚刚成立一年多的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虽然他是杭州人,之前也在浙江大学读了11年的书,但是,他从来没有来过嘉兴。当时按照他的条件,完全可以选择去大城市、有更好的科研条件的地方,因此,他的选择也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对于选择嘉兴的理由,蔡强说:“嘉兴这个城市不是很浮躁,比较适合做科研。在国外,许多的科研机构都是在一些交通发达的小城镇。实话实说,如果在一个已经成型的大学科研机构,可能做事情的自由度以及空间都没有这么大,嘉兴给我的感觉是海阔天空,我们有很大的空间来发挥。”

刚到嘉兴,蔡强就担任了筹建生态环境研究所的任务,谈起刚开始的艰辛,他显得很轻松:“那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办公桌都是借的,我们开始买电脑、打印机、实验设备,招聘人员,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现在生态环境研究所已经发展到了有6名专职的研究人员,还有一大批在读研究生。刚刚从日本来这里工作的刘锐博士告诉记者:“这里的气氛特别好,在这里工作很开心!”

最近,在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蔡强在有毒污染物快速检测设备等领域,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目标导向类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他说:“现在做环境监测技术研发的人员特别少,我们希望研发出一种能快速检测有毒污染物的技术,目前,我国检测仪器都是国外进口,特别贵,我们希望能做自己的仪器。”

蔡强的目标是做国内一流的实验室,他说:“我们现在做的都是很高端的东西,有很高的技术壁垒,虽然我们对困难也有比较充分的估计,但是为了达到目标,我们必须去接一些国家的课题,迎难而上。我觉得人这一辈子,能够真正做成一件事情就可以了。”

陈吕军:

我们和嘉兴一起长大

人物档案:陈吕军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

走进陈吕军的办公室,偌大的办公桌上各种待批阅的文件整齐地摆了半个桌面,在办公桌对面的书架上,摆着陈吕军女儿画的画,这是父亲对女儿的思念。

2003年12月31日,浙江省政府与清华大学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精神共同组建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2004年1月中旬,陈吕军赶赴嘉兴开始工作,当时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他说:“那时候我家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才刚上小学,家里都希望我能在身边照顾。而且就事业的发展来说,那时候在学校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嘉兴是一切从头开始。”

刚到嘉兴,陈吕军和许多刚来南方的人一样,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他说:“万事开头难,不知道研究院从哪里做起,到地方一摸黑,谁也不认识,而且天气很冷,这边没有暖气。那时候我们住和工作都在嘉兴宾馆,吃饭只能在外面吃,把嘉兴宾馆附近的40多家餐馆都吃遍了。”最大的不适应还是精神的孤独和心理压力,他说:“远离家人、朋友,文化生活也不能和北京比,工作和生活不能分开,这成为心里最大的压力。我们回北京算出差,有时候忙得回北京也没办法和家人团聚。”

正是由于对事业的执著,让大家都坚持了下来。现在,陈吕军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一两点,除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工作,他还指导了3名研究生,审阅他们的论文,他经常去实验室,做自己的学术研究,但是看到研究院的发展,他觉得特别欣慰:“其实来这里工作的人都不简单,他们到了嘉兴,离家远,孩子小,照顾不了家和孩子。许多的研究人员在这里的工资并不高,大家主要是对事业的一种追求、认同感和对清华的感情,在这里,有大家共同在开拓的事业。”

通过陈吕军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与浙江的合作卓有成效,不仅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海归学者,各个研究所的工作也进展顺利,为嘉兴的经济建设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说:“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已经成功地架构起来,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也正在成长壮大,我们和嘉兴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将和嘉兴一起成长!”

2006年,陈吕军教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陈吕军作为环保专家,承担了多项国家和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

——摘自《南湖晚报》 2007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