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清华大学国新班的暑期调研进行到了第五天,同学们分别走访了嘉兴农业科学院和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虽然两个考察地点所涉及的领域相异,一个关于传统农业里坚守与奉献,一个关于现代工业、服务业中突破和腾飞,但它们都让同学们目睹了嘉兴锐意创新的风貌。
一颗种子,让他们甘当候鸟50年
“我们研究院的科学家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29岁,四代人每年都往返于海南和嘉兴之间,从不间断,”嘉兴农科院的党委书记沈卫锋向同学们介绍了他们每年最主要的工作。
沈卫锋口中的“不间断的往返”,其实就是我国农业科研领域“南繁精神”的真实写照。为了促进水稻增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嘉兴农科院的水稻育种团队每年都会在10月前往海南进行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次年5月,他们会开着满载种子的大货车,经过两千多公里跋涉,从海南到嘉兴,年复一年,就如迁徙的候鸟。
经过半个世纪的辛勤与坚守,他们给中国农业史留下了令人骄傲的数字:截至2015年底,累计培养水稻新品种150余个,推广面积近5亿亩,增产粮食90多亿公斤……他们的历史足迹,不仅培育出诸多优良的水稻品种,还孕育出24字的“南繁精神”:勇于创新、不断超越;百折不挠、永不懈怠;忠于职守、无私奉献。
年逾古稀的姚海根,是嘉兴农科院的老院长,为“南繁精神”提供了最生动的注解。他在这里工作了40余年,就连今天与同学们的见面,也是从田间赶到了会议室。他说,观察记录稻苗情况已成为他每日的惯例。姚海根几乎“长”在了研究所,“我的工作是个需要等待和坚持的连续性工作,19年间我回家的次数不超过10晚,但我习惯了……工作是美丽、愉快的,我很享受,它给我带来内心的充实,基本就等于休息了。”或许,对于这样一个“永不退休”的老科学家,“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已经成为他毕生最大的追求。
随后,四位中青年科学家带同学们参观了300亩的水稻试验田。同学们向他们详细了解了试验田和培育稻种的情况,并用无人机拍摄了试验田的全景。“今天与我们交流的科学家们个个皮肤黝黑,看上去俨然是常年劳作于田间的农民,真的非常朴实,”国新班的黄欣欣同学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其实工作蛮辛苦的,但我觉得我们有一种信仰在里面,也就能享受其中了。我们的工作其实蛮有趣的,特别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加入到我们的农业科研队伍中来,”一位头发灰白的科学家如此表达了他的工作心态和心愿。
“自强不息”,写在云端的代码里
农科院这种敬业、奋斗、科研、创新的故事,也在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得到了延续。总部位于嘉兴科技城内的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在2003年共同组建的,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兼具科技创新、产业培育、科技金融、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的省校共建的典范。
作为清华的学生,来到一个清华大学深度参与、有着众多校友工作人员的调研点,国新班同学们倍感亲切。
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吴云达介绍完该机构的概况后,提议大家兵分三路,参观不同的业务部门。很多同学对“大数据和云计算”颇感兴趣,跟随讲解员来到位于主楼19层的信息技术研究所。在这里,同学们接触并了解了该研究所的“明星产品”虚拟云终端机——一个约10厘米见方的铝合金盒子,可以替代笨重的电脑主机,让人们实现远程、移动和实时共享的新型办公模式。
“虚拟云终端机和我们平时用的网盘在功能上有些类似,但网盘只具备云存储功能,而虚拟云终端机则能同步服务器的云系统,只要带宽允许,你可以用它运行各种软件,”该研究所的一名硬件工程师郑盛忠这样介绍道。
出生于1987年的郑盛忠已经在研究所工作五年了,他见证了虚拟云终端机从设计到诞生的全过程。在信息技术研究所,像郑盛忠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这里员工的平均年龄在二十六七岁左右,大部分人本科毕业就来这边工作,多数是浙江本地人。”郑盛忠告诉记者。
科技的魅力让仲夏感到震撼,“没想到嘉兴还有个科技城,他们的发明研究很有意思,让我感受到科技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杨可也表示,“清华的科技事业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生根发芽,我感到非常自豪。”
傍晚时分,调研行程接近尾声,同学们纷纷在主楼大厅集合。两行金色的大字格外醒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清华的校训,也代表了清华“自强不息”的精神渗透到了嘉兴的高科技发展事业里。
中国记协网 2016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