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博士、副教授杨向东第七次走进嘉兴。每次来嘉兴,他都有一项重要的任务:走进企业,了解关于技术和产品方面的需求。
杨向东,1984年考入清华大学,1995年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2000年,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的“输入优秀人才计划”,杨向东前往固高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工作,有了近3年在企业的工作经历。2003年,他重返清华大学,担任该校机械工程系副教授。
“前前后后算起来,我从事机器人研究已有30多年了。”杨向东表示。以2003年为分界线,前10多年,他主要是以机器人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而后10多年,他则更加关注于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因为此前有过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我深知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与市场之间的重要关系。”杨向东表示。为此,重返清华大学的杨向东开始加强与企业尤其是制造装备企业的联系。紧紧围绕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制造装备的需求,杨向东开始研究特种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并成功研制出多个系列工业机器人产品样机,如码垛机器人、电子线路焊接机器人、肝肿瘤消融治疗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其中,部分研究成果也已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不仅仅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改变企业的观念,对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杨向东深有感触地说。但实践却让他发现,要在许多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导入机器人,这一过程可谓困难重重。
寻找更为广阔的需求空间,杨向东将目光投向了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的东南沿海省份。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随即进入他的视野。对于它,杨向东并不陌生。因为在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后,这里已成为清华大学与长三角地区企业合作的坚实平台。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成立10周年时,杨向东还曾受邀到研究院做讲座,更近距离地感受着它作为技术应用空间的独特魅力。讲座结束后,企业家上前询问交流的场景也让他对嘉兴这座城市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因为他感受到,这里的企业家是热情干事的,也是迫切想干好事的。此后,杨向东与嘉兴的联系一直未曾间断。
今年初,经过反复斟酌的杨向东下定决心,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组建以机器人应用为主题的研究中心。“无论是从嘉兴市级层面、南湖区级层面还是从长三角研究院层面,都给予了我一系列的支持和鼓励,这让我备受鼓舞。”杨向东表示。5月,由杨向东领衔的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正式入驻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之所以命名为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杨向东有着自己的考量。因为在他看来,装备和技术代表着两个方向,意味着中心将既注重产品开发也注重技术研究。而选择以“智能”命名则在于,“智能”能更长远地代表着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方向。“要完成中国制造2025战略任务、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机器换人不可或缺。但机器换人却不是简单地以机器来代替人,而是需要掌握一个核心:那便是高智商的机器人大脑——智能化。”杨向东表示。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机器人要具有获取信息及信息深加工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依托长三角,为中国制造创造出适合特定行业的定制化的智能化装备,这是杨向东的智能装备和技术研究中心的发展目标。因为,他始终坚信,中国制造需要拥有自己的创新方向;没有这个方向,制造强国的梦想便难以实现。而嘉兴,则将是他着力培育创新的土壤。当前,除积极走进企业了解需求外,杨向东还在组建着一支新的队伍,一支在他的带领下扎根在嘉兴的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队伍。
【记者手记】
干练是杨向东给人的第一印象。谈起机器人、制造业时,他的语调格外欢快。能将自己研发的机器人产品应用到更为广泛的领域、投入到更为广阔的市场,也让他格外开心。但同时,在他的心底也有一丝不安,那便是产品在初入市场时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因为在他看来,无论是研究者还是企业家在研发一项新技术、试用一项新产品时都需承担一定的风险。这个风险若纯粹由研究者或企业家来承受都是不合适的,他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减少后顾之忧。
《嘉兴日报》 2016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