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资讯
  2. 媒体报道
  3. 浙江如何维护自然遗产?
浙江如何维护自然遗产?

浙江:让运河水变清冀太湖水重蓝

禁行“水上拖拉机”。从2005年7月1日起,浙江省在运河浙江段禁止被称为“水上拖拉机”的挂桨机船航行。修“绿色通道”。今年3月30日,杭州市三堡船闸引水工程正式通水。这条为引钱塘江水进入运河而专门开辟的969米通道,是解决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水质污染问题的一条“绿色通道”。这一通道耗资2451万元,年配水量将在船闸原有基础上提高5亿立方米。只要开启这条“绿色通道”的闸门,钱塘江水就源源不断地直接流入运河,丝毫不影响一旁的船只通行。运河水质有望在短期内快速从劣五类上升到五类。建运河“替身”。近日,记者从浙江省港航管理局了解到,浙江计划投资56亿元给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修建“替身”,以缓解货运压力,保留古运河原始风貌。大运河第二通道工程已经完成地质钻探、地形测量、钱塘江出口水下地形及水文分析研究等前期工作。规划中的第二通道南起钱塘江,在德清县五龙桥与京杭大运河汇合,全长39.6公里,按三级航道标准建设,代替原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货运功能。原京杭大运河这一河段将按照其原有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保存,主要用于发展观光旅游业。六项措施改善太湖水质。而针对太湖水质变差问题,浙江省于今年6月29日召开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副省长陈加元指出,要把杭嘉湖地区水污染防治纳入生态省建设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纳入政府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对交界断面水质达不到目标要求的市、县(市、区)和对工作不力、相关任务达不到进度要求的部门,要严肃问责,在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陈加元指出,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特别是运河水系的水环境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和警戒点,若再不遏制水污染发展的趋势,这一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和工农业生产就无法保障,这一地区的发展确实到了转轨、转型、转折的关键时期。下一步,浙江省将从6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二是加大企业治污力度,实施污染物排放全过程控制;三是深入实施“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四是加快推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污染防治能力;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大环保科技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六是加强环境监测监控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水环境监管和危机处理能力。据悉,浙江省政府要求在今年年内制订杭嘉湖地区重点行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新的地方排放标准,通过执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投巨资养细菌治蓝藻。浙江投资1.2亿元养细菌跟太湖蓝藻夺食治污。该省日前已紧急启动重大科技项目“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以避免太湖蓝藻在浙江水域大规模爆发,影响百姓饮水安全。浙江省科技厅已组织包括浙江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5家科研机构,对该项目进行联合攻关,预计该项目总投入将达1.2亿元。

“我们想利用细菌与蓝藻‘抢食’富营养化水中的氮和磷,让蓝藻‘营养不良’不能疯长。”项目专家组副组长、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陈吕军介绍,蓝藻爆发的原因,是因为太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目前该省大部分污水处理厂都缺乏脱氮除磷处理工艺技术,无法给水体“瘦身减肥”降低水里的氮和磷含量。

项目组打算先从自然界的水中提取、培养大量能分解氮、磷等富营养物质的细菌,然后再将这种细菌“播撒”到水中,这些细菌会让水中富营养物质的降解速度提高数倍。由于细菌的“抢食”速度远远快过蓝藻,将抑制蓝藻生长使其自然消亡。同时,这些细菌都来源于自然,是“土著”细菌,所以不存在安全问题,不会对水体产生新的污染。太湖污泥亦将“变废为宝”。浙江省太湖沿岸污水处理厂每年产生的上百万吨污泥,也是太湖污染的重要隐患。该项目还将对“污泥处置技术”进行攻关。专家透露,打算用能除去污泥中的重金属的细菌对其进行先行处理,再用其他细菌“帮忙”去掉污泥中的氮、磷等元素,经过杀毒处理后制成有机肥或脱水烘干制成建筑用砖,使其变废为宝。浙江的上述种种行动,已使杭州在古运河申遗中成为共同申遗的四省一市中的“领头羊”;而太湖水域来自南滨浙江省境的污染程度也明显减轻,据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报告,今年7月份以来,太湖流域浙江境内的水质稳定在五类,比原来劣五类有明显改善。

——摘自中国窗 2007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