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工程师杨兴兴接过聘书,正式成为秀洲全职治水的“坐堂”专家。今后一年时间,杨兴兴将为该区“五水共治”中的技术问题把关,提出专业治水建议,实现精准治水和对口帮扶。
聘请全职治水专家,是秀洲与清华院合作治水的升级版。早在2015年8月,在时任秀洲区区长吴炳芳及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吴云达的共同推动下,双方签订了“五水共治”战略合作协议。两年多来,清华院生态环境研究所陈吕军教授所带领的技术团队在“五水共治”方面为秀洲区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等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在2017年的剿劣攻坚战中,消灭市控断面五类水质,是秀洲区立下的“军令状”。通过对9个市控断面的数据分析,秀洲区治水办发现,王店镇长水塘蚂蝗塘桥和百乐桥市控断面仍存在Ⅴ类水的风险。面对这一风险点,清华院环境所的技术团队,对这两个断面的历史水质数据的分析及现场调研、取样分析,明确了超标指标和成因。
看准毛病后,清华院环境所技术团队提供了水质达标工作保障方案,在截污措施、治污措施、监管措施、应急措施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并对断面水质产生直接影响的雨污混排口,在无法大规模实施雨污管改造的情况下,设计并实施了低成本的临时截污工程,有效杜绝了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的情况,对断面水质的持续改善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喷水织机废水污染治理,一直是秀洲的老大难问题。受秀洲区委托,清华院环境所承担了浙江省标准化项目“喷水织机行业中水回用循环经济标准化项目”及《喷水织机行业中水回用水质标准》实施工作。
一年多时间,总工程师郑炜率领团队对秀洲区喷水织机行业现状、喷水织机企业、喷水织机污水处理厂(站)等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了《喷水织机行业中水回用水质标准》、《喷水织机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技术规程》等标准规范,弥补了国内、省内缺乏喷水织机行业相关标准的空缺。
据郑炜介绍,该项目标准实施后,喷水织机污水处理站中水回用率将提高至70%以上,有效缓解了受纳水体的污染情况,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保护。
散布千家万户的农村生活污水,是秀洲“五水共治”难啃的“硬骨头”。如何走出一条适合秀洲的治理路径呢?清华院环境所常务副所长刘锐在实地走访调研后,开出“药方”:向现有资源借力,因地制宜就近消纳。即利用喷水织机处理站、工业污水管网、城镇污水管网等设施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实现零排放。
以王江泾镇宇四浜村为例,目前该村的生活污水经MBR膜深度处理后,通过铺设的回用水管,流入周边的金宇达、锦丰、星梦缘3家染整企业,实现了“一水两用”的污水零排放效果,处理站的污水处理运行成本由企业分担,这是一个实现环境减排、政府减负、企业增效的示范性项目。田乐村、洪典村借助喷水织机处理站,金鱼桥村、虹南村采用接入途经的工业污水管网,均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零排放。
刘锐认为,目前而言,上述解决方案是嘉兴等平原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一种最为彻底的治理模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区域水质的显著变化,见证了院地合作治水所取得的成效。2016年,秀洲区实现了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的水质考核优秀等三大历史性转变,勇夺2016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2017年,秀洲区162条劣Ⅴ类小微水体全部“销号”;石臼漾水厂取水口总体水质为Ⅲ类,26项饮用水源指标水质达标率从2014年的零提升至2017年的82%;9个市控及以上断面实现Ⅴ类水全消灭。
秀洲区“五水共治”办常务副主任曹志斌介绍,2018年,清华院将为秀洲区新塍镇4000吨/天光伏能源中水回用项目(省科技惠民示范项目)、王江泾镇6000吨/天生活污水高标准就地处理项目、秀洲高新区2万吨/天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项目等多个项目提供全方位治污技术支持,同时,也为秀洲区在断面水质提升、美丽河湖建设、十三五治水中期评估等方面进行专业化的技术服务。而清华院承担的“十三五”水专项将选点在秀洲进行“分散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智慧监测控制系统设备与平台”的示范。可以预见,未来秀洲区与清华院“院地合作”治水模式将彰显出新的内容与实效。
来源:嘉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