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4月23日,嘉兴科技城举行建设推进会,标志着正式扩容升级。升级后的科技城面积是原来的8倍多,更被赋予了“省校(院地)合作示范区、接轨上海先行区、科技改革试验区、成果转化孵化区、信息经济集聚区”的新定位。
发挥好科研平台特别是重要平台的作用,成为下好未来嘉兴科技城这盘大棋的关键。近年来,科技城已先后在全国率先引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俄罗斯科学院等十余家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所、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53个,与150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嘉兴科技城的扩容升级,对这些平台自身发展有何意义?在院地合作中又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机遇带来“双核”新格局
这段时间,规划面积近300亩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产业园正在加快设计中,为年底前正式动工做好准备。该产业园的建设,将成为未来几年长三角研究院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科技城扩容升级,对我们是个利好消息。”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吴云达坦言,作为浙江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先行者、引领者,通过十多年来的发展,长三角研究院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科研、产业化体系,发展基础较好。随着科技城区域面积的扩大和能级的提升,各种配套将更加完善,对研究院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以及和园区内企业的深度合作,都将产生重要作用。
而就在本周二,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涛,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陈秋荣等人飞赴北京,主要任务是陪同嘉兴市领导和清华大学、中科院寻求科技、金融等要素的进一步合作。
“科技城扩容升级,我们研究院还大有文章可做。”浙江中科院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吕勇表示。在浙江中科院研究院的蓝图中,未来几年,将是研究院加速创新驱动和创业推动齐步走的“两条腿走路”战略的关键期,研究院将组织前瞻性工业技术和应用研发,促进中科院项目和成果的规模产业化,构建浙江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引挚。
院地合作“热恋”再升温
借助科技城扩容升级的有利契机,如何充分发挥大院名校的优势,加快院地合作,以产出更多硕果?一系列重大动作,已在各重点科技平台悄然推进。
今年1月,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海外创业大赛落幕。不久后,一批海外创业人才将“带土移植”到嘉兴。而海外创业大赛,只是长三角研究院庞大的“海纳计划”中的一小部分。“这个涉及国内外的招才引智工程的实施,围绕的目标都是推进科研项目的产业化。”吴云达说。
截至目前,类似海外创业大赛、海外学子浙江行等招才引智活动,长三角研究院已举办了40余次,累计已引进国千、省千等高层次人才300多名。仅浙江行活动,7年落户项目的总投资就超过了10亿元,带动投资近40亿元。与此同时,该院还拥有一个高达10万条人才信息的人才智库,“网罗”了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信息。
在浙江中科院研究院,近期也是动作不断:一个月内和12家中科院研究所对接洽谈,引进落户3个中科院产业化项目,引进签约一个1900万元中科院与风险资本联合投资项目。为加快高端项目产业化,研究院和嘉兴市政府还建立了首期为2亿元的产业基金。拥有30多家上市公司、3000家科技孵化企业的中科院国科控股公司,也同意将资源向该院倾斜。
而经过多年运作,流有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血液”的浙华投资、浙华紫旌母基金等基金库,其规模已高达100亿元,先后为超过100家科技企业“输血”。
科技花香引蝶来
在大院名校强劲的磁吸作用下,还未动工建设的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产业园早已成为“香饽饽”:在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园,目前,生产海洋军工产品的泰豪公司研发中心已落户,从事航天员体能测试装备的柔性电子也已完成注册,智能机器人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正在洽淡中。
在浙江中科院研究院,电子通信、新材料、先进制造等中科院板块高端人才领军的企业迅猛成长,仅常东亮的摩贝网,其交易额今年就有望突破千亿元,公司总部正着手从上海搬迁至嘉兴科技城。借助中科院在全国拥有104家研究所的优势,未来研究院将利用8万平方米的研究院三期搭建众创空间,通过对高端人才、创新项目、公共技术、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强力支撑,加速优质科研项目的产业化。目前,该院已被列为嘉兴市首批12个市重点众创空间之一。
《嘉兴日报》 2016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