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环境与食品安全生物传感技术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100多名专家学者集聚一堂,一同分析了环境污染给食品安全带来的新挑战和应对措施,共同探讨了新形式下食品安全防控举措及相应的检测技术、质量控制等热点问题。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吴永宁: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治要“前移”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首席科学家吴永宁,主要研究领域是食品安全,重点研究化学污染监控技术、食品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的风险评估。研讨会上,他介绍了食品污染的主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基础标准的制定背景、指标设定和配套检验技术。
吴永宁认为,环境污染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食品安全风险的加大,水和大气的污染最终都会传导形成土壤污染,使得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工业化导致环境污染的加剧,造成了食品和饮用水的严重污染,非法添加和食物恐怖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趋严重。”他表示目前对于食品安全的防范治理手段应当“前移”,从农产品的末端检测前移到减少污染源头排放、农田土壤污染标准、灌溉用水标准的制定,同时根据污染情况实施农业区划建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防治效果。
清华大学施汉昌:用先进手段把控工业污染物源头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污染的形势严峻,大气、水和土壤等均呈现出复合污染的特点。”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施汉昌表示,发达国家不同时期的污染问题在中国短期内集中爆发,污染物从多种途径经过生态系统和生物链的富集进入到食品,产生了由环境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施汉昌以镉污染等事件为例,分析了工业污染物从污染源头经过水污染、土壤污染到污染食品的历程和主要防控环节。他表示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十分庞大,“据估算,全国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不仅如此,土壤污染造成的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他在报告中还针对污染防控标准与技术手段方面的缺失,提出了污染源头控制为主,对受污染的区域进行生态修复,杜绝污染物的扩散;同时提出,面对种类繁多的污染物需要发展生物毒性预警技术和高效快速的检测技术,以支撑污染防控的需求。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蔡强: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要突破国外垄断
本次会议研讨了新型生物传感原理和技术,为国内学者和同行搭建了生物传感技术的交流平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提高环境检测及食品安全检测的水平,带动生物传感技术成为我国自主高端技术的新兴产业,为环境与食品安全生物检测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